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列表
流失文物“回归”— 圆明园四十景图大展
上传时间:2022-08-29 10:23:26 浏览次数:1974次

还记得小学课文里的圆明园吗?它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作为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既有民族建筑,也有西洋景观;既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既有各地名胜的仿造,也有诗情画意的想象...


流失文物“回归”— 圆明园四十景图大展

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皇帝命宫廷画师唐岱、沈原等人为圆明园各殿宇处所作画。历经9年,绢本彩绘制成的《圆明园四十景图》终于问世,它展现了包括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在内的40处独成格局的景群,每幅画又分别附有汪由敦所书的弘历《四十景题诗》。经过耗时三年的装裱,这套四土景彩绘图,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六月才奉旨正式安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呈览。然而,1860年圆明园罹劫,秀丽园林陷入一片火海,宫女太监工匠被活活烧死,钱财珍宝被洗劫一空。大火过后,昔日的艺术殿堂只剩断壁颓垣,《四十景图》也没有逃过圆明园的厄运,和其他文化艺术珍品一起流亡海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圆明园的形象在中国人的脑海中竟是一片空白,人们只能“于瓦砾想见亭馆,于芒苇想见湖沼,于荆榛想见花树”。这是中华文明的陨落,也是华夏儿女心中永远的痛。

《圆明园四十景图》彩绘本真迹,现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艺术价值高,直观效果好,是对圆明园盛况的理想再现。欣赏画卷,犹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中外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流失文物“回归”— 圆明园四十景图大展

为了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能重现昔日风采,为了铭记曾经的辉煌和历史的教训,明熹传媒通过多方努力,终于获得法国国家图书馆授权,2022年7月21日,以数字技术结合线下赋能,联合京溢科技共同发起——圆明园四十景图数字特展,将《四十景图》用数字方式呈现于国人眼前,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将流亡海外的文物迎回家。


流失文物“回归”— 圆明园四十景图大展

法国国家图书馆是法国最大的图书馆,由皇家图书馆发展而来,其历史可上溯至查理五世,是为收藏历代王室藏书和藏品而建立的国王图书馆。

2018年由明熹传媒——迷核发起的敦煌文博会展览《流散海外敦煌精品文物复制展》,法国国家图书馆授权提供了许多流散法国的中国文物,明熹传媒也与法国国家图书馆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法国国家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及图书馆网络建设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着手于图书数字化,建立文献书目数据库,制定一系列网络发展计划,参加欧洲多国合作的项目—“欧洲电子图书馆图像服务ELISE”计划。201835日,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遗书的数字资源正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开通的古籍数字化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中发布,标志着流落海外的敦煌文献通过数字化形式回归中国。